買房子先算清持有成本
買大房還是買小房?
擁有兩套住房的萬先生,最近正在尋找一套改善型的房源。由於家中有一位老人和一個小孩,萬先生夫婦一直想找一個更大些的房源。據萬先生介紹,他所定義的好房源,均價一般為5000多元/平方米左右。因此,在前段時間的尋房過程中,萬達一套200多平方米、單價4000元/平方米的高層房源立刻引起了他的興趣。便宜的單價和較好的環境讓他蠢蠢欲動。 “物業費為1.85元/平方米,兩百多平米的房子一個月得交近400元的物業費。”欲購買之際,友人的一句話點醒了他。萬先生仔細算了一下,這套單價便宜的大戶型房源,實際上的居住成本可不便宜:一個月的物業費400元,加上水電、停車等費用,每個月得花700元左右;而現在自己居住的樓盤,物管費才80元/月,停車費為2元/天,萬達這套房子的居住成本比現在貴了一倍多,而且,還要平攤電梯的面積以及電梯管理費、維修費等。最後,萬先生決定捨棄這套房源:“面積上了200平方米的房源因為比較難賣,所以單價都相對便宜,但很多人都沒有想到擁有它的費用。買房子不能單看價格,還需要綜合考慮持有成本,尋得適合自己的房源。”
買房還是租房?
今年以來,胡先生的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。自年初在天賜良園購買了一套116平方米的房子後,胡先生便揮手告別了過去富餘、悠閒的生活。他的房子單價為4100元,在自己積蓄和父母的資助下付清14萬元的首付後,還得承擔起總額35萬元、還貸期限20年、月供2100元的貸款。這意味著胡先生每個月的生活費僅千元不到。為還貸奔波的他稱自己為正宗房奴,他說:“買房前,我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,休閒娛樂之餘,總能留下些積蓄。但是現在,買房子還貸後剩下的工資只能勉強維持基本生活,再也沒有閒錢去應酬、娛樂了。將來還有物業費、裝修費、水電費等等。當初買房的時候,沒有考慮清楚自己的承受範圍,這回可徹底被房子套住了。可不趁著低價位的時候出手,等房價上漲了,更買不起房了。”
相反,原本打算於今年年初解決房子問題的陳先生和愛人,經過再三地斟酌後選擇了繼續租房。陳先生和愛人的理想房源在老城區或紅谷灘新區,這些地方的房子首付起碼在10萬元以上。由於工作僅3年,手頭積蓄不多,夫妻倆左拼右湊才勉強能承受8萬元的首付。此外,陳先生算了這樣一筆賬:夫妻倆包括房租、水電費等租房費用為600元/月;一旦買房,月供最少為1500元,再加上物業費、水電費等,居住成本每月2000多元,且這一成本中,還不包括裝修費用等。綜合考慮後,陳先生選擇繼續租房:“租房只是一個過渡階段。現在經濟形勢比較好,我正好用買房的錢進行投資。我認為,等資金積累到一定程度再買房比較理智。”
梯度消費量力而行
業內專家認為,住宅的合理功能,強調的是經濟、適用、美觀等原則。因此,住宅品質內涵深厚,面積僅僅是外殼。關鍵還在於功能、佈局是否合理,節能、節水、環保、科技含量是否達標。業內人士就此提醒廣大消費者,住房一定要提倡梯度消費,量力而行。摒棄貪大求闊的不良浪費
傾向,轉變以面積大小衡量居住水平高低的陳舊觀念。
據悉,美國不少市民家庭一輩子搬六七次家,其梯度消費的大致過程是:參加工作先租房,結婚時買小一點的房;收入穩定或發達了,再一步步購買舒適一些的住房;退休後,再賣掉房子以換取養老保險。在我國城市的住房市場體系中,本來就有“租”與“買”的兩大系列產品,是“租”是“買”,每個家庭一定要依據各自的財力“量力而行”,並盡量減少由此而引發的生活高成本,決不能一哄而上,家家都去買新房買大房。專家的具體建議是,住房消費的貸款月供,以不超過月收入的30%為宜;如果預期收入增長比較快,短期內也不宜超過50%。否則,日常生活質量將由此大打折扣,淪為典型房奴。
留言列表